您的位置:首页 > 文山三七信息 > 科普三七

文山三七产业大事记(明代-国民时期)

文章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2/12/23 15:25:32 浏览数: 4166

明  

      正统元年(1436),“土三七”即已收入云南嵩明药物学家兰茂著《滇南本草》中。

      明代僧人所著《跌损妙方》(1523)“棍伤髀骨”一方中,就有“参三七……共为末,肉汤化服之”的文字记载,是有关三七食用的最早文字记载。

      万历年间,李时珍著《本草纲目》(1578)中记载:“‘山漆’,又名‘金不换’。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,故名三七,盖恐不然。或云本名山漆,谓其能合金疮,如漆粘物也,此说近之。金不换, 贵重之称也。”


清  

      乾隆年间(1765)赵学敏著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一书中,引宦游笔记“每茎上生七叶,下生三根, 故名三七。”记述了“三七”名称的由来。

      道光年间(1821~1851),云南巡抚吴其浚著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记载:“三七茎叶,畏日恶雨,土司利之,亦勤栽培……盖皆种生,非野卉也。”首次记载了三七人工栽培的历史。


民国时期

      民国元年(1912)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载:“三七功用补血、去瘀损、止血衄、能通能补、功效最良。”

      民国12 年(1923)《广南地志资料》载:“三七产于县治各乡山地,花(盘)似韭子,草本,年约出数万斤(疑为鲜七)。根叶均入药用,其花可作茶饮,补血之功高出花旗参之上。”

      民国25 年(1936)文山平坝人肖光汉在昆明福照街设“开化三七庄”;文山城区人孙治平在文山开设“德昌号”,制作出售熟三七粉。

      民国26 年(1937)《全国通邮地方物产志》和《新纂云南通志》载:“开化、广南所产三七,每年数千斤。这些三七行销云南、四川、上海和香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