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文山三七信息 > 科普三七

三七历史文化

文章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2/8/15 17:19:35 浏览数: 6471

    千百年来,关于“神草”——文山三七的许多神奇故事,一直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:猎手不慎坠崖,股骨折断,万般无奈之际顺手扯下一株“神草”嚼烂,敷于骨折处,片刻之后居然能拄着树杈步行回家;石匠的脚被石头砸伤,疼痛难忍,呼天不应,遂将“神草”捶烂包于伤处,马上血止痛消;一名血崩的产妇,能够从死神的手中脱身也全赖一把“神草”的功效。“神草”愈合伤口就像牛皮胶粘合木头一样,有着让人难以想象的神奇功效……事实上,这种被人描绘和形容得大是奇绝,在风月山水间足以挽云留霞的“神草”,就是三七。

    现在的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,首次有详细记载的著作,是明代李时珍编撰的《本草纲目》(1578),距今600 多年。其关于三七“味微甘而苦,颇似人参之味”的记载十分准确地表述了五加科三七的化学特征。

    历代重要的医药典籍对三七的功效、使用方法均有较详记载,呈现了丰富的三七药用历史文化。

    明代倪朱谟著《本草汇言》(1642),称“三七味甘微苦,性平,无毒”。清代黄元御著《玉楸药解》(1754),说三七能“和营止血,通脉行瘀,行瘀血而敛新血。凡产后、经期、跌打、痈肿,一切瘀血皆破;凡吐衄、崩漏、刀伤、箭伤,一切新血皆止。”清代赵学敏著《本草纲目拾遗》(1765)说: “人参补气第一,三七补血第一,味同而功亦等,故称人参三七,为中药之最珍贵者。”清代黄宫绣著《本草求真》(1769)载:“三七,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。殊不知疼因血瘀而痛作,血因敷散而血止。三七气味苦温,能于血分化其血瘀。”清代陈士铎著《本草新编》称:“三七根,止血之神药也。无论上、中、下之血,凡有外越者,一味独用亦效,加入于补气补血药中则更神。盖此药得补而 无沸腾之患,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。”

    清代张锡纯著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(1909)载:“三七,诸家多言性温,然单服其末数钱,未有觉温者。善化瘀血,又善止血妄行,为血衄要药。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,证变虚劳(凡用药强止其血者,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)。兼治:便下血,女子血崩,痢病下血新红久不愈(宜与鸦胆子并用),肠中腐烂,浸成溃疡。所下之痢色紫腥臭,杂以脂膜,此乃膜烂欲穿(三七能腐化生新, 是以治之)。为其善化瘀血,故又善治女子症瘕,月事不通,化瘀血而不伤新血,允为理血妙品。外用善治金疮,以其末敷伤口,立能血止痛愈。若跌打损伤,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,敷之可消(当与大黄末等分,醋调敷)。”“凡疮之毒在于骨者,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。”

    《中国医药大辞典》1912 年版记载:“三七功用补血,去瘀损,止血衄,能通能补,功效最良,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。三七生吃,去瘀生新,消肿定痛,并有止血不留瘀血,行血不伤新的优点; 熟服可补益健体。”《中药大辞典》(1997 版)载:“三七功用补血,去瘀损,止血衄,能通能补,功效最良,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。三七生吃,去瘀生新,消肿定痛,并有止血不留瘀血,行血不伤 新的优点;熟服可补益健体。”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1995—2015 版)载:三七“甘,微苦,温。归肝、胃经。”“散瘀止血,消肿定痛。用于咯血,吐血,衄血,便血,崩漏,外伤出血,胸腹刺痛,跌扑肿痛。”

    其实,三七作为一种疗效显著的药用植物,在为汉民族当做传统的中药之前,曾长期流传于云南和广西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(如壮族、苗族、彝族等)民间,而后随着民族迁徙,各民族间 的交流和军旅、商贾的传播,才逐渐进入了中原地区。明代以前,中原医家大多尚不知道三七为何物。

    在清代,三七一直被列为地方进贡朝廷的珍稀物品,源源不断的流入宫廷,其珍贵性可见一斑。

    到了民国初期,人们对三七的药用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民国初期著名中西医汇通派医家 张锡纯,在其所著的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写道:“三七,诸家多言性温,然单服其末数钱,未有觉温者。善化淤血,又善止血妄行,为血衄要药。兼治:便下血,女子血崩,肠中腐烂,浸成溃疡。为其善化瘀血,故又善治女子症瘕,月事不同,化瘀血而不伤新血,允为理血妙品。外用善治金 疮,以其末敷伤口,立能血止痛愈。若跌打损伤,内连脏腑经络疼痛者,敷之可消”。这些记载更加全面的阐述了三七的功效作用。

    20 世纪初,随着三七在民间的广泛使用,人们在明了三七“生打熟补”药理的基础上,创出了“参茸桂(滇)七”之说,将三七并入名药之列。20 世纪30 年代至60 年代末期,三七“生打熟补” 的药理被民间广泛运用。

    20 世纪90 年代,广西民间中草药医生李振光深入文山、广西的壮族聚居地对历代使用三七的方法等进行了考证、研究,并对其药性药理做了更为详细的总结。

    直到2002 年7 月3 日,中国标准化协会组织全国38 名专家,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举行会议,审查文山三七的使用、栽培历史,确认了文山州是中国三七原产地,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。

    自此,三七成为文山名副其实的地道产物,并开启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。

    同时,在三七起源的漫长过程中,原产地文山的民间传说赋予了它很多神话般的色彩,这让三七变得更加传奇的同时,也使得三七为更多的人所熟知。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,古老而年轻的三七正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走进人们的生活。